公司动态
 
首页 > 公司动态  >  降低黄原胶的黏度发酵过程中的...

降低黄原胶的黏度发酵过程中的成本

2025-03-04

在黄原胶发酵过程中,降低黏度相关成本可从优化培养基配方、改进发酵工艺控制、选择合适的发酵设备与技术等方面入手,以下是具体方法:

一、优化培养基配方

1. 调整碳源

选择合适碳源种类:不同碳源对黄原胶发酵及黏度有不同影响。葡萄糖虽能快速被微生物利用,但可能导致黏度快速上升增加成本,而淀粉等多糖类碳源可缓慢释放葡萄糖,使发酵过程更平稳,有助于降低因高黏度带来的成本,如采用玉米淀粉替代部分葡萄糖,成本可降低约10%-15%

优化碳源浓度:适当降低碳源浓度,可使微生物生长和黄原胶合成更均衡,避免因碳源过多导致黄原胶过度合成而使黏度偏高,一般可将碳源浓度降低10%-20% 进行试验优化。

2. 优化氮源

选择有机氮源与无机氮源搭配:单一氮源可能使发酵效果不佳,采用有机氮源如豆粕水解液与无机氮源如硫酸铵搭配,既能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,又可减少黄原胶分子间的交联,降低黏度,同时降低成本。

3. 控制氮源用量:过量氮源会促进微生物生长但可能使黄原胶结构更复杂、黏度增加,通过实验确定合适的氮源用量,可使成本降低5%-10%

4. 添加特定添加剂

添加适量的无机盐:如磷酸二氢钾、硫酸镁等,它们参与微生物的代谢调节,适量添加可优化微生物的生长和黄原胶的合成,使黄原胶的分子结构更合理,黏度更易于控制,一般添加量在0.1%-0.5%

添加表面活性剂:适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吐温-80等,可降低气液界面表面张力,改善氧气传递效率,使微生物生长更均匀,黄原胶分子分布更均匀,降低黏度,添加量一般为0.05%-0.2%

二、改进发酵工艺控制

1. 控制发酵温度

分段控温:在发酵前期,适当提高温度至30-32℃,促进微生物快速生长繁殖;发酵中后期,将温度降低至28-30℃,减缓黄原胶合成速度,使分子结构更规整,降低黏度,可使成本降低 8%-12%

精准控温:采用高精度的温度控制系统,将温度波动控制在±0.5℃以内,保证发酵过程稳定,避免因温度波动导致黄原胶黏度异常。

2. 优化pH值控制

维持适宜pH范围:黄原胶发酵的适宜pH 值一般在6.5-7.5,通过自动添加酸碱调节剂,使pH 值稳定在该范围内,可避免因pH 值波动导致微生物代谢异常,使黄原胶黏度升高,成本增加。

根据发酵阶段调整pH:在发酵初期,可将pH 值控制在6.8-7.0,促进微生物生长;在产胶阶段,将 pH 值调整至7.2-7.5,有利于黄原胶合成且可控制黏度。

3. 控制溶氧水平

优化通气量:根据发酵罐大小和发酵液体积,合理调整通气量,一般通气量在0.5-1.5 vvm(体积/体积/分钟),保证充足的氧气供应,同时避免过度通气导致黄原胶分子剪切降解,影响产品质量和成本。

采用高效的溶氧控制技术:如溶氧电极反馈控制、气体分布器优化等,提高溶氧效率,降低能耗,进而降低成本。

三、选择合适的发酵设备与技术

1. 选用高效发酵设备

选择合适的发酵罐类型:如采用气升式发酵罐,其具有良好的传质、传热性能,可提高发酵效率,降低能耗,相比于传统搅拌式发酵罐,可降低成本15%-20%

优化发酵罐结构:对发酵罐的搅拌桨、挡板等内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,提高搅拌效果和混合均匀性,使发酵过程更高效,降低因发酵不均匀导致的高黏度问题。

2. 应用先进发酵技术

采用连续发酵技术:与分批发酵相比,连续发酵可实现稳定的生产过程,提高设备利用率,降低生产成本,同时有利于控制黄原胶的黏度,使产品质量更稳定。

开展代谢工程改造: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生产黄原胶的微生物进行改造,使其代谢途径更优化,降低不必要的代谢产物生成,提高黄原胶的生产效率和质量,降低黏度相关成本。

本文来源于: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http://www.huayuepeiliao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