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原胶是一种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胞外多糖,主要由以下几种微生物发酵产生:
一、野油菜黄单胞菌
生物学特性:野油菜黄单胞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,菌体呈杆状,有单极生鞭毛,能运动,无芽孢。在自然环境中,它可以在多种植物上生存,是一种植物病原菌,但在特定的发酵条件下,能够产生大量的黄原胶。
发酵特点:该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发酵性能,能够利用多种碳源,如葡萄糖、蔗糖、淀粉等进行生长和产胶。在发酵过程中,它会将糖类转化为黄原胶,并分泌到细胞外,发酵条件相对温和,一般在温度25-30℃,pH值6.5-7.5的范围内,有利于其生长和黄原胶的合成。
二、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
生物学特性:同样是革兰氏阴性菌,形态与野油菜黄单胞菌相似,它主要侵染十字花科植物,引起甘蓝等蔬菜的黑腐病。在工业生产黄原胶的应用中,它具有独特的产胶能力和特性。
发酵特点:甘蓝黑腐病黄单胞菌在发酵生产黄原胶时,对氮源的需求有一定特点,可利用有机氮源如蛋白胨、酵母粉等,以及无机氮源如硫酸铵等,其发酵过程中,需要注意控制溶氧量,适当的溶氧水平有助于菌体生长和黄原胶的合成,一般发酵周期在2-3天左右。
三、锦葵黄单胞菌
生物学特性:锦葵黄单胞菌也是能产黄原胶的微生物之一,在分类上属于黄单胞菌属,其细胞形态为短杆状,在培养过程中会表现出特定的生理特性和代谢规律。
发酵特点:该菌在发酵时对碳氮比有一定要求,合适的碳氮比对于其生长和产胶至关重要。在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,豆饼粉等为氮源的培养基中,能够较好地生长并产生黄原胶,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28℃左右,pH值维持在7.0左右,可获得较高的黄原胶产量。
除了以上常见的微生物外,还有一些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菌株,如对野油菜黄单胞菌进行基因修饰后得到的高产菌株等,也被广泛应用于黄原胶的工业化生产中,以提高黄原胶的产量和质量。
本文来源于: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http://www.huayuepeiliao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