螺旋藻粉在生产过程中易因自身代谢产物、加工工艺或储存条件产生特征性腥味、藻腥味等异味,同时可能伴随色泽不均、颗粒粗糙等感官问题,影响产品的市场接受度。针对这些问题,可从生产全流程入手,结合工艺优化与辅助手段实现异味控制与感官提升,具体策略如下:
一、异味控制策略
1. 原料预处理:从源头减少异味物质生成
螺旋藻在培养阶段的代谢产物(如含硫化合物、醛类、酮类)是异味的主要来源。通过优化培养条件,可减少异味前体物质的积累:
控制培养环境的pH值(螺旋藻适宜pH8.5-10.5)和温度(25-35℃),避免极端条件导致藻细胞应激性分泌异味物质;
调整培养基成分,减少含硫氨基酸(如半胱氨酸)的过量添加,降低硫化氢等挥发性硫化物的生成;
收获前24-48小时采用清水漂洗藻体,减少培养液中残留的代谢废物,从源头降低异味基数。
2. 加工过程:靶向去除或掩盖异味
物理脱味:在藻体破碎后引入低温真空脱气工艺,利用负压环境挥发低沸点异味物质(如醛类、短链脂肪酸),同时避免高温对藻粉营养成分的破坏;干燥阶段采用喷雾干燥时,控制进风温度(180-200℃)和出风温度(70-80℃),缩短干燥时间,减少美拉德反应产生的焦糊味。
化学脱味:采用食品级吸附剂(如活性炭、β-环糊精)处理藻浆。β-环糊精的疏水空腔可包合异味分子(如腥味物质中的醛类),且不影响螺旋藻的营养活性,添加量通常为藻浆质量的1%-3%;若异味较强,可辅以0.05%-0.1%的天然脱味剂(如生姜提取物、丁香精油),通过芳香成分掩盖残留异味。
生物脱味:利用乳酸菌发酵处理藻浆,通过微生物代谢分解异味物质(如将含硫化合物转化为无害的硫酸盐),同时产生有机酸改善风味,发酵温度控制在30-37℃,时间4-6小时,既能脱味又能提升产品的益生菌附加值。
3. 储存阶段:抑制异味再生
螺旋藻粉吸湿性强,储存中易因霉变或脂肪氧化产生哈喇味。需采用双层包装(内层铝箔阻隔氧气和水分,外层牛皮纸防潮),并在包装内放置食品级干燥剂(如硅胶);储存环境保持低温(≤25℃)、干燥(相对湿度≤60%)、避光,同时添加0.02%-0.05%的天然抗氧化剂(如维生素 E、茶多酚),抑制脂类氧化导致的异味。
二、感官优化策略
1. 色泽优化
螺旋藻粉的天然色泽为深绿色,若加工不当易出现发黄或发灰。关键措施包括:
破碎阶段采用低温高压均质(温度≤40℃,压力30-40MPa),避免藻细胞内叶绿素因高温氧化降解;
干燥前对藻浆进行离心纯化(转速3000-5000r/min),去除残留的培养基杂质,保证色泽均匀;
若需调整色泽(如制成浅绿色产品),可在符合法规前提下,添加少量天然叶绿素铜钠盐(添加量≤0.01%),但需确保与螺旋藻本身色泽协调。
2. 质地与口感优化
螺旋藻粉若颗粒粗糙或溶解性差,易在食用时产生沙粒感。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:
超微粉碎:采用气流粉碎机将干燥后的藻粉粉碎至粒径≤10μm,提高颗粒细腻度,同时增强其在水或其他基质中的分散性;
造粒处理:对超微粉进行喷雾造粒,形成粒径均匀的微球(直径50-100μm),既避免粉尘飞扬,又能改善入口口感;
复配改良:与麦芽糊精、乳清蛋白等辅料复配(比例1:1-1:3),利用辅料的黏合性和乳化性,掩盖粗糙感,同时提升冲调性。
三、综合控制:建立全流程质量标准
异味与感官问题的控制需结合原料验收、加工参数、成品检测等环节建立标准化体系:
原料验收时严格检测挥发性盐基氮(TVBN)等异味指标,确保新鲜度;
加工过程中实时监测脱味环节的异味残留(如通过气相色谱检测醛类物质含量);
成品通过感官评价小组(5-7人)进行盲测,从色泽、气味、口感三方面评分,确保符合市场需求。
通过以上策略,可在保留螺旋藻粉营养活性的基础上,有效控制异味并优化感官品质,拓展其在功能性食品、营养补充剂等领域的应用。
本文来源于:河南华悦化工产品有限公司http://www.huayuepeiliao.com/